警惕那些伤人的“网红”儿童玩具
发光气球
水晶泥
巴克球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带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冻一样的水晶泥、可以发光的气球……这些近年来兴起的“网红”玩具,很可能成为伤害儿童的“利器”。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暑期里,广东、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儿童因误吞巴克球而导致肠胃受到伤害,甚至需要进行手术。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负责对市场上的各类产品进行缺陷调查和舆情监测,并发布消费提示,对问题产品进行召回处理。记者梳理发现,在其官网发布的消费提示中,包括玩具在内的儿童相关产品几乎占了三分之二。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在今年“六一”儿童节儿童用品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上介绍,2008年以来,我国实施儿童用品召回1189次,占消费品召回次数的49.6%,涉及数量接近600万件,平均每两次消费品召回就有一次是儿童用品召回。
1
巴克球与磁铁笔
小小磁珠,易被误吞
巴克球是一种直径5毫米左右、带有磁性的珠子,多颗巴克球可以借助磁力随意组合成各种造型,被商家宣传为“益智玩具”,颇受儿童和家长的欢迎。与巴克球有着类似设计的还有磁铁笔,这也是近年来一款新兴的网红产品。这种笔除了正常的书写功能以外,两端镶嵌有磁铁,再加上配套的钢珠,可利用磁力实现多种组合玩法。然而,巴克球和磁铁笔这种好玩的创意产品,其实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曾公布这样一个案例:贵州一名13岁少年在课堂上玩磁铁笔的时候,将一枚磁铁吸到了嘴里,又用另一枚磁铁去吸引口中的磁铁,结果两枚磁铁先后顺着食道进入腹中。到医院检查发现,两枚磁铁隔着胃肌层紧紧相吸,还凿出一个0.1厘米的穿孔。
“此类磁铁伤害案例不在少数,而且大都集中发生在1至10岁左右的儿童群体。”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消费提示中指出,磁珠等磁性小零件被儿童误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进入气管,会造成窒息的危险;如果进入消化道,轻则引起呕吐腹痛,重则导致肠胃损伤;尤其当吞食两个及以上的磁铁时,磁铁在消化系统中会隔着肠胃壁互相吸附,并持续产生压力,可能引起肠胃穿孔或肠梗阻,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一般情况下,这些磁性小零件均需要通过手术才能移除,会对儿童的消化系统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提醒,市面上销售的磁铁笔多种多样,但大多为三无产品,不仅无厂名厂址和产品合格证,在笔身和包装上也均无警示说明,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建议不要购买此类产品。
2
水晶泥等“泥”类玩具
硼砂中毒,不可小视
磁铁玩具的魅力在于组合玩法的创造性体验,与其类似,“泥”类玩具也有这样的功能。近年来,各种软软的、黏黏的,像果冻一样的“泥”类玩具走红于校园周边与网络平台。它们有着不同的名称,如“水晶泥”“史莱姆”“泡泡泥”“棉花泥”“戳戳泥”“雪花泥”等,但有着共同特性——五颜六色、触感柔软,能变换各种形状,还可以用来吹泡泡、画画等,深受小朋友喜爱。
然而,它们并不是真的泥,而是由许多化学物质制作而成。这些“泥”里,含有一种可能危害健康的物质——硼砂。
据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介绍,利用溶解在水里的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和交联剂硼砂(也称助凝剂)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状态的聚乙烯醇被硼砂的阴离子拉到一起,形成网状结构的水凝胶;在此基础上添加洗手液、乳液、色素、小珠子、黏土等,就成了各种水晶泥等“泥”类玩具。
这些“泥”类玩具颜色艳丽,类似果冻,且通常自带吸管,标称可吹泡泡。儿童在用吸管吹泡泡时,产品与口部近距离接触,会发生硼砂中毒的风险。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解释,硼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短时间内过量摄入,会出现恶心、呕吐、忧郁、惊厥、皮肤潮红、循环衰竭等症状。若长期过量摄入,会引发多脏器的积蓄性中毒,造成肝、肾、脑、肺等器官的损伤。硼砂的成人中毒剂量为1至3克,成人致死量为15至20克,儿童致死量为5克。
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曾对随机购买的10款成品水晶泥产品进行测试,发现8款产品的硼含量超过300毫克/千克,最高的一款达到了1336毫克/千克,远超各国对硼含量的安全限定。儿童在用这些水晶泥吹泡泡时一旦误食,有可能发生硼砂中毒的危险。
或许是意识到这种直接添加硼砂的玩具容易被人发现问题,一些商家又推出了所谓的“无毒水晶泥”产品,在含聚乙烯醇的胶水中加入一些日化产品来代替硼砂,但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在消费提示中指出,任何含有硼砂的玩具都是不符合我国规定的。
3
网红气球
会发光,也可能会爆炸
这个暑期的夜晚,在广场或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亮闪闪、发出彩色光芒的气球,很受小朋友的欢迎。这种气球最初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被很多人称作网红气球。不过,网红气球虽然漂亮,但暗藏危险。据媒体报道,江苏某地曾发生网红气球爆炸事件,4人不同程度烧伤住院。
气球怎么会爆炸?危害到底有多严重?
据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介绍,这种可以发光的气球主要由透明气球、五彩灯带和电池盒组成,构造十分简单。透明气球表面缠绕着一串细细的五彩LED灯带,牵引绳尾端拴着一个小电池盒,电池放在塑料盒子里,将电源直接与灯带相连,打开开关便可发出亮光。
气球本身是一个压力容器,再加上这种设计和构造,安全风险因而更高。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测试发现,网红气球多采用塑料材质,一旦接触高温热源(如火炉)或明火(如打火机),气球就可能发生爆燃。一方面,高温下熔化的塑料表面温度非常高,塑料熔化滴下的塑料液体,粘在人体皮肤上会造成严重的烧烫伤。另一方面,气球爆燃时会产生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可能会对人体呼吸道造成灼伤等伤害。此外,由于电线裸露,在使用中有可能产生火花,引发气球爆炸。
4
激光笔
可对眼睛造成损伤
光芒耀眼,藏着危险。网红气球如此,激光笔更甚。
不知何时起,在课堂教学、会议讲解等场所用作指示器的激光笔,成了许多儿童的玩具,危险的玩具。于是,媒体上出现了许多这样的报道:“激光笔一照,7岁男孩眼睛看不见了”,“网购儿童激光笔抽样检测全超标,有害视力损害不可逆”……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称,根据产品伤害监测与网络舆情监测,近年来涉及激光笔的伤害事故频发。
激光笔又叫激光指示器,是一种使用电池和激光模组(发光二极管)发出可见光束的便携式设备,主要用于远距离准确指示目标物。我国按照辐射危害程度由低到高,将激光产品分为以下等级:1类、1M类、2类、2M类、3R类、3B类、4类。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指出,激光产品如果使用不当,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特别是3R及以上等级产品。网络上售卖的激光笔,通常具有非常高的功率,甚至可以点燃火柴、香烟、衣物等。
功率竟然高到可以点燃衣物,如果照射眼睛,后果可想而知。专家介绍,由于眼睛成像的特性,当激光穿过眼睛时,激光会被聚焦在视网膜上非常小的一点,导致温度瞬间增加,破坏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如果激光的能量足够强,在尚未引起眨眼反射的情况下(通常时间不足1秒),就会对其造成永久性的伤害。需要注意的是,较小功率的激光也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某些高强度激光即使是经过物体表面散射后仍然对眼睛有很大的伤害。发育阶段的儿童眼部组织比较娇嫩,视网膜很薄,更容易受到伤害。
激光笔不仅会对眼睛造成直接伤害,而且会干扰正常的视物,可能导致其他事故。比如,用激光笔照射车辆、飞机等,可能会影响驾驶员和飞行员的正常视物,造成严重事故。
当然,激光笔并非不能用,而是要科学、安全使用,根据不同使用场合和使用者,谨慎选择相应辐射等级的激光笔。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提醒,课堂教学、会议讲解等需要使用激光笔类产品的场合,可以使用3R以下级别产品。儿童玩具中的激光器,应满足1类激光辐射功率限值的要求。
“市场上作为玩具售卖的激光笔,大都高于此限值要求,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不能给儿童购买和玩耍。”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强调。